K-Means
转载
聚类算法有很多种(几十种),K-Means是聚类算法中的最常用的一种,算法最大的特点是简单,好理解,运算速度快,但是只能应用于连续型的数据,并且一定要在聚类前需要手工指定要分成几类。
算法过程
下面,我们描述一下K-means算法的过程,为了尽量不用数学符号,所以描述的不是很严谨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,“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”:
- 首先输入k的值,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k个分组。
-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大哥(质心,Centroid)
- 对集合中每一个小弟,计算与每一个大哥的距离(距离的含义后面会讲),离哪个大哥距离近,就跟定哪个大哥。
- 这时每一个大哥手下都聚集了一票小弟,这时候召开人民代表大会,每一群选出新的大哥(其实是通过算法选出新的质心)。
- 如果新大哥和老大哥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(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,趋于稳定,或者说收敛),可以认为我们进行的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,算法终止。
- 如果新大哥和老大哥距离变化很大,需要迭代3~5步骤。
人民代表大会
对于得到的k个分组,计算每个分组内的小弟各元素平均值,作为新大哥。
“+”代表每轮的簇平局值,也就是“大哥”。